減塑讓日本造紙業拼出新天地 替換內外包裝追求技術突破
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蔣 豐 本報特約記者 盧 戈
在口罩變成面孔的一部分,人與人保持安全距離的當下,《環球時報》記者發現,日本一直引以為傲的服務業,其熱情也大打折扣,與“上帝”的對話是能少則少,就連塑料購物袋都開始收費。其實,日本政府去年就已宣布,從2020年7月1日起實施有償提供塑料袋的規定。這一波減塑運動,既與全球接軌,也有望挽救陷入黑暗的日本造紙業。
紙需求連續下滑
2018年,東京都廳調查顯示,在東京灣釣上來的64條沙丁魚里,有44條體內發現了微型塑料顆粒。親油性的塑料成為海洋魚類身體里的一部分,也正在成為人類身體的一部分。據聯合國發布的推測數據,如今海洋塑料垃圾全球每年平均排放量為800萬噸,其中八成來自亞洲國家。如果不加控制,2050年海洋里的塑料垃圾數量將超過魚類數量。
盡管在2018年6月,日本曾拒絕簽署《海洋塑料憲章》,但同年10月,日本環境省出臺了塑料垃圾削減戰略草案,定下在2030年前將塑料瓶、塑料購物袋和一次性塑料餐盒等垃圾的排放量減至25%的目標。除減少塑料垃圾量外,日本政府還計劃將國內使用的以植物為原料的環境友好型材料的生產量,從2013年的7萬噸提升到200萬噸。
這對于連年走低的日本造紙業來說,無疑是一個起死回生的良機。從日本制紙聯合會發布的《2019年紙與紙板流通量》可以看到,日本國內對紙的需求量越來越少,連續7年呈現遞減趨勢:2011年國內需求為1659萬噸,2017年國內需求為1469萬噸。原因之一是閱讀習慣的電子化,導致出版品、印刷品的發行減少;再有就是比起紙質容器,環境負擔重的塑料材質容器價格更低、更受市場歡迎。
對于日本造紙業來說,森林面積廣闊的日本有利于更多、更快地獲得造紙原材料——木材,但紙制品的低耐水性、低耐熱性等弱點,在取代塑料制品面前,始終是一大技術難關。
石頭代替木頭
造紙業是二戰后日本輕工業發展的縮影。隨著日本經濟在上世紀70年代起飛,國內造紙工業高速發展并進入黃金期。經濟泡沫破裂后,日本造紙業轉向低速發展,本世紀初生產規模首次負增長。在此背景下,日本造紙企業被迫進行結構調整與產業轉型,其基本方向包括:積極確保原料來源,通過技術升級轉向特種紙等高檔紙品開發,降低生產能耗并提高循環經濟比重。在技術升級方面,日本造紙產業的觸角日益轉向高附加值的工業、產業用紙,并利用技術積累研發更具科技含量的復合材料產品。同時,日本造紙業還力爭實現經濟與環保效益的最大化。日本制紙聯合會2015年時提出,造紙企業應通過生產效率的綜合提升,“生產出對人類社會及自然環境友好的高檔紙品”,這也有助于企業提升價值鏈位置。
減塑確實是日本大小造紙企業的翻身良機。日本造紙領域龍頭企業——王子控股于2018年研發出一款包裝紙,性能與家庭用保鮮膜同等,通過在紙表面涂上特殊藥品,來達到阻隔濕氣與空氣的效果。如今,該產品已經被雀巢日本公司用作“奇巧”巧克力的外包裝,此舉預計每年能夠減少塑料垃圾約380噸。
日本市場上幾乎所有品牌的洗發水、護發素、沐浴液、洗手液、洗碗液都有替換裝。瓶裝的只需要購買一次,此后都可以買替換裝回家,倒進瓶子里即可。這些替換裝的外包裝毫無疑問都是軟塑料。據日本經濟產業省調查結果,僅洗發水的替換裝一年就是價值3000億日元的產業。用紙制包裝來代替軟塑料,日本制紙集團正盯上這一產業。該集團研發出內外套容器“SPOPS”,可以不用剪刀剪開,而通過簡單替換內包裝,循環使用外包裝,就能一直有新的洗發水等液體產品使用。日本制紙集團的目標,是占據替換裝市場20%的份額。
正當全球都在熱切關注日本造紙業大轉型的今天,日本又成功研發出石造紙“LIMEX”。走在該領域最前端的是位于東京都中央區的TBM公司。該公司的石造紙可利用于包裝材料、杯子、食品容器等,由于主要成分是石灰石配合生物質樹脂,所以不會影響環境,也不消耗水資源與林業資源。TBM的山崎敦義社長曾表示,日本水資源、林業資源豐富,所以不太有環境危機感。但全球還有很多國家缺乏這些資源,“我們的技術可以貢獻給那些國家,并創造新的產業與工作崗位”。
聯手海外龍頭企業
日本造紙公司還積極投身海外。2014年10月,時任芬蘭總理的亞歷山大·斯圖布曾抱怨,“是蘋果毀掉了芬蘭!”造紙業和諾基亞手機是芬蘭的兩大經濟支柱,斯圖布稱:“iPad扼殺了芬蘭的造紙業,iPhone則扼殺了諾基亞,并由此讓芬蘭經濟陷入困境。”現如今,芬蘭造紙業也抓住減塑這棵救命草,并通過技術改革走在造紙業循環經濟的前列。日本制紙集團旗下的芬蘭公司研發出可用于杏仁、巧克力和煎餅內包裝的紙制品“SHIELDPLUS”。為打入環保意識較強的歐洲市場,日本制紙集團向芬蘭旗下公司投資500萬歐元,以大規模生產該產品。
位于東京都中央區的北越Package,是北越公司下屬專門加工紙容器的子公司,2018年10月將茨城縣的工廠擴建,在繼續生產主力產品——紙制牛奶容器的同時,開始生產紙制餐具,包括紙制勺子、叉子、飯盒等,并且從2018年4月開始與意大利的紙容器龍頭企業IPI合作。
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也成為日本紙業發展的契機。疫情期間,日本鼓勵餐飲店提供外帶、外賣服務。在疫情得到初步控制的現在,又提出減少在店內聚餐的新生活模式。可以預想,今后日本餐飲業不管愿不愿意,都得將外帶、外賣服務視為發展重點。大昭和紙工產業株式會社總經理齊藤了介表示,伴隨著日本塑料購物袋收費義務化的全面實施,日本服裝行業、健康食品行業等都開始找造紙公司生產新的、可代替塑料購物袋的紙袋。另外,選擇外帶回家而不是店內餐飲,將成為今后固定的生活模式之一,這也需要大量的外帶專用紙袋。他興奮地說,“日本的大紙袋時代已經拉開帷幕”。
不過,《日經亞洲評論》表示,用紙代替塑料,仍有許多挑戰需要面對,比如成本要高很多,而且要證明獲取原材料木材的過程,對環境沒有破壞。
來源:環球網
轉載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9069755733097165&wfr=spider&for=pc
- 上一篇: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以及造紙業的啟示2014-08-27 16:11:18